首页 > 女频言情 > 绝境皇权:替死皇帝的逆袭之旅 > 第91章 各怀心思

第91章 各怀心思(1/2)

目录

燕京城。

青鸾端坐在皇宫太极殿的皇帝宝座上,细细看着手中的奏报,只是轻轻皱着眉头,良久都不曾有所动作。

在龙椅下首处,按剑而立的龙熙岳默默看着青鸾此番表现,也是心下打鼓,直想自已就不该如此匆忙的上报那些溃兵带来的情报。要知道四万大燕最为精锐的铁骑全军覆没的消息无疑是惊天霹雳,足够震撼燕京城内的每一个人,包括自已和青鸾。要不是关系太大,自已作为军中宿将怎么也不会不派斥候查探一番,就急匆匆的上报代行皇帝事的青鸾决断。

唉!

还是亲疏有别呀。

别看小皇帝萧胤镇一路披荆斩棘的做出那么多惊天伟业,也是名位正统的皇帝,但是毕竟皇室血统已经有些遥远了。不比青鸾是年轻一代嫡系血脉中最有才华和威望的皇室。所以,假如真如溃兵带来的情报所言,萧胤镇败光了四万大燕精锐铁骑,估计在有心人的挑拨下,这个皇帝估计是做不下去了。

而且覆巢之下焉有完卵。四万大军全军覆没之下,这个小皇帝萧胤镇很可能就已经驾崩了。

然国不可一日无君,另立新君就会成为当务之急。

请回昏庸的萧金虹,是绝不可能的。而最有希望接任皇位的……看来就是眼前的长公主青鸾了。

只是现阶段还处于捕风捉影的阶段,虽然人心惶惶,但是都是将信将疑,谁也不能确信萧胤镇真的已经身死。

而且自从自已汇报了溃兵的情报之后,龙熙岳就常常感觉眼前的长公主有些别样的心态变化……就比如,以前皇帝不在的时候,都是坐在下首处,现在却直接坐在皇帝的宝座之上了。

那皇帝的宝座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坐的么?

僭越,妥妥的僭越!

只是青鸾毕竟是嫡系长公主,现在又兼任秘书监,还跟萧胤镇不清不楚的,也就没什么人敢当面指责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青鸾是一个女子,目前中原各国可从未出现过女帝,所以也没人担心会篡位。

可龙熙岳是何许人也?他不只是历经三朝的元老了,而且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上摸爬滚打数十年,什么样的风浪没有见过,自然而然的就能窥探出一丝儿不一样的权谋意味。

这个长公主青鸾,现在坐龙椅议事,决计不是一时兴起,怕不是在行试探之举。

而宝座之上的青鸾,一直假意盯着手中的奏报做沉思状,实则是暗中观察殿中各个臣子的动静。其实,连番收到两次德阳郡前线的战败的奏报,青鸾心里早就有了些许想法。尤其是现在手中的奏报,上写德阳郡全线失守,袁博绍以下尽皆投降。

“都说说吧,众卿怎么看待这份奏报?”

青鸾假意从沉思中回过神来,一副寻求众人之建议的做派。

殿内的众人都是互相看了看,都没有想要率先发言的意思,尤其是司空侯输只是喝着手中茶汤。最后还是按剑而立的龙熙岳,轻咳一声,对着坐在龙椅上的青鸾一礼,“长公主,臣以为还需加派探马去德阳郡查探详细,不能光听这些溃兵的一家之言。而且陛下福泽深厚,更是智计百出,怎么可能轻易搞得全军覆没?就算战败,有那么多的精锐保护,怎么也会挣扎出一条生路的。”

听闻龙将军如此说,殿内的众人都是纷纷附和。毕竟谁也不相信自家四万精锐铁骑就这么突然间全军覆灭了,还有德阳郡这么短的时间内居然举城投降了。要知道德阳郡自从开国皇帝萧龙城立国起就从未失陷过,甚至还在袁家世代的耕耘开拓下,生生再拓出了一个平襄郡。

“正是如此,臣附议龙将军之言。”

“还有加派斥候探查清楚才是,不要自乱阵脚。”

“正是此理,还是查探清楚为好。若真是德阳城举城投降,德阳郡已经全线陷落,那为何还不见那些蛮族军队南下的影子?”

“对对对,蛮族贪婪成性,要是真破了大燕边境,怎么会不纵马深入腹地劫掠?难道这群蛮子都转性了不成?”

青鸾端坐在龙椅上,只是维持着气度,看着殿内的群臣如菜市场一般七嘴八舌的互相讨论,丝毫没有在意自已的威严。但青鸾虽然感觉自已有些被冒犯,可是多年宫廷礼仪的熏陶,让她的仪态依然一丝不苟,无法被挑出一丝的错处。只是青鸾内心实在是有些抵触这些众议之举,须知‘谋可寡而不可众’,自已真心是想不通萧胤镇为什么要搞个人人都要发言,甚至还不禁止讨论的众议制度。

就算心里再乱再烦躁,青鸾现在也发作不得。现在自已只是代行国君事,但却不是真正的皇帝,也根本没办法在无法确定萧胤镇生死的情况下自立为女帝。

女帝呀,中原第一位女帝,这旷古绝今的壮举,必然青史留名,谁人不想得到?

尤其是在得知萧胤镇很有可能已经身死的消息之后,女帝这个名号甚至成了一种魔咒,时时刻刻的折磨着青鸾的神经。

“好!那就依众卿之言,龙将军负责安排一下。”

龙将军领命之后,殿内的女官却高喊:“有事早报,无事退朝。”

殿内众臣闻言,都是惊讶不已,这又是什么玩意?

朝会散后,司空侯输和东野先生相互之间互相使了一个眼神,然后似有默契一般慢慢的并排而行。

“晚上,到寒舍一叙。”

“好,正有此意。”

言罢,两人就不再多说一句,好似什么也没发生一般,各自回去衙署当值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

原大燕国的偏远地区的一处乡里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