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现代都市 > 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 > 第698章 宝贝一般的农家肥

第698章 宝贝一般的农家肥(1/2)

目录

“好的王姨,今天你喊我们干啥,我们就干啥。”

果然,一听到王芳这话,三人非常有干劲的从秧田里回到田埂上,放过了田里的那些秧苗,转而把王芳她们扯起来,捆成一把一把的秧苗拎到旁边的空田里。

不过有时候扔的急了,虽然没有扔散开来,但还是横七竖八的倒在水田里。

“卢老板,你们把秧放进田里的时候,要将它们立着放,这样待会栽下去才不会倒水。”

几个来帮忙的村里人看到以后,笑嘻嘻的开口提醒了他们。

陈泽一直住在村里,而胖子哥俩时不时也要来村里一趟,尤其是卢承,那可是专门给她们钱的大老板,所以早就已经熟识了,说起话来一点也不拘束。

“啊,还有这么回事儿啊。”

三人一听这话,又回去把已经放倒的秧苗给立正起来。

后面再把秧苗拎过去,就没有直接再扔,而是走进田里才放下。

复犁水田的速度很快,比最开始打田的时候要快的太多。

再加上张安爷俩早上很早就牵着马下田,所以约莫九点来钟的时候,几亩水田就已经复犁完了,正好王芳这边也带着人把需要栽的秧扯好,大家就开始下田干活。

“张安啊,你们家这田里不用撒肥料,就直接把秧栽进去吗?”

几个来帮忙的村民,看到张安家这田复犁完了就直接插秧,便好奇的问道。

因为在他们家里,插秧之前,水田复犁好了,还要把肥料撒上才开始插秧。

“已经撒过了,不过撒的不是尿素,而是家里的粪,之前打田的时候就搬进来了,所以今天就不用再撒了。”

张安笑了笑解释道,他们家这几年田里的底肥,都没有用过尿素和复合肥,全是家里沤好的农家肥。

前面打田的那几天,张安就跟老爸把沤好的肥搬到田里,经过这两次复犁,施进田里的肥,早就渗透到土壤里,真正的成为了底肥。

这么做,田里的肥力比撒复合肥要来的肥沃。

这也是张安家最近几年,田里一直在增产的原因之一。

“这不是以前用的法子吗?可是那几年地里的庄稼并不怎么样啊。”

在场的几个村民都是老庄稼人了,每一个至少都有二三十年的种田经验。

她们一听张安这话,立马就想起来,这是十年以前插秧之前,施底肥的方法。

因为以前那个年代,国家工业程度才刚起步,化肥行业简直就是供不应求。

所以就造成了以前的化肥价格特别昂贵,还不容易买到。

那时候的农民们是最艰难穷苦的年代,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勒着裤腰带,还要挨饿过日子。

所以别说买不到化肥,即便能买的到,大家也没那个钱去买。

因此在种地的时候,用的都是农家肥,跟张安家所用的,就是同一种法子。

“效果肯定是有的,多的不说,只要是沤好的肥,用来种庄稼的收成是不比肥料差的。”

农家肥跟化肥,就肥力而言,肯定是农家肥更贴近土地的兴致,更能释放自己的肥力,但前提是,一定的沤好才行。

要不然没沤好的,就不单单是肥力不够的问题,而且还会造成烧苗的情况。

在这里,张安就想给当年那个大锅饭的年代解释一下。

很多人都说,以前那个年代没有化肥,种下去的庄稼收成不好,才导致有那么多人饿肚子。

但其实,那么多人饿肚子,跟当时的收成好不好没关系。

之前有一次,张安跟黄二爷进山的时候,一老一少就聊起了以前的旧事。

从黄二爷的口中,张安得知了一些那个年代所经历过的事情。

其实在大锅饭时代最开始那段时间,大部分的人还是非常有干劲的,非常有激情。

那会儿田地里用的是正儿八经的农家肥,也是最精心的照料。

但当时的收成并不差,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收成最好的时候。

虽然没法跟这几年相比,不过那是种子的问题,其他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。

毕竟这些年,国家在种子研究方面的投入早就已经初显成效,别的不说,就拿杂交水稻来讲,现在的产量比以前要高出一大截。

又有人想说,那几年收成那么好,为什么找不到相关方面记载。

这一点,张安也是在问过黄二爷他们以后,才找到答案的。

就拿长箐村来说,最开始的那几年的收成,已经是超了标的。

但非常无奈的是,当时周围的队友们都太过夸张,一个个胆子都比天大,什么牛都敢吹出来,一个赛一个的往上报。

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真实情况被历史的大浪彻底掩盖。

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张安,而王芳她们这一代人年纪都还小。

他们所记得的,已经是后面闹干旱的那段时间的事儿了。

最开始那些年的年景,记不住也比较正常。

但是好几个老人都曾经说过这时候,足以证明在最开始的那几年,地里的庄稼真的挺不错,年景比以往要好的多。

就拿长箐村这片水田来说,当时正常的产量在六七百斤左右。

但二爷爷他们几个老辈子每次过年的时候,都会回忆一番,非常肯定的跟张安说过,当时村里一亩稻子割下来,也已经超过了千斤的亩产。

足以说明,最开始那几年,大家把一身精力释放在土地上,还是有收获的。

“我记起来了,好像有两年,咱们村这田里的收成确实不错,当时我还只有七八岁呢,是后面闹旱了以后,才没有收成的,不过当时再怎么好,也没有你们家这几年的劲头啊。”

说话的是一个叫张春燕的妇女,她从小就是长箐的村民,长大以后也是嫁在本村,很多事情,她要比从外面嫁进来的其他人知道的多一些。

虽然那时候张春燕才那么大点,但她已经跟着大人们下田干活了,所以她清楚的记得,同样是血稻,当年的收成,可比不上如今张安家的一小半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